52格格党

52格格党>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第一三六章(第5页)

第一三六章(第5页)

它一般称其为春榜。】

听到这里,老朱终于听明白了。

"原来这南北榜案,是这么个意思。如此说来,第二回取的61人,想必是北人吧。"

【这51人是谁,现留存的独立史料都记录不全,一般名单会记录成册,但朱元璋没有把这一榜的名单正式刊录,名单多被私人史料、地方县志等记载。

邱进春教授交叉对比多种史料,进行过考证,51人里,46个“南方人”。论文未列出具体的籍贯,无法统计其地理分布,不过up在他写的另一本《江西进士考证》里看到,光江西一省就20位进士。

很明显,江西这种绝对的“南方”,便是在“南人”里也霸占着绝对优势。】金幼孜有点自豪,又不太敢自豪。出身江西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现在可能会变坏。

【围绕春榜全是南方人是不是故意的这个问题。

不少网友用数学统计法进行过分析,认为基于前几科的概率分布,洪武30年不存在北方学子1人不中的可能性。

而学界的论文则多倾向于刘三吾此人性格“坦坦”,不会徇私舞弊。

不太好评价,因为我看网友的统计多来自单一的某史料,而明初的进士名单有不少谬误,需要查漏补缺。后者的性格推论,又太主观了,还需要学界针对洪武初年几科的进士录取情况进行深挖。

像up自己就有过这类疑问:明初存在不少的北方学子来南方求学的情况,洪武前几科进士及第的少量北方学生他们的师从是何处?】

这么一提,老朱又生了气来。

“管之前是怎么的,在我让他们去落第的考生试卷里搜卷时,就得给我多少找几个合格的

北方人,怎么还让我看上面那种阴阳怪气的话!"

朱棣也是无语:“是极,先时科举也不是没有搜卷之举,既然初次结果疑似不公,那补上便是,都是层层考试上来、万里挑一的读书人,不小心被遗漏的也正常。"

朱元璋:“真是恶心,洪武4年,宋夫子搜卷是‘犹虑沧海有遗珠之叹’,为了担忧拉下什么英才而主动去的,现下我让他们去,还办不好事!怎么,北方就挑不出个正常的卷子?"

【但不管怎么样,春榜,在当时的明朝人眼里,也是大大的不妙。如解缙,当他看到榜单列表多为南人,就觉得刘三吾要坏事了。果不其然,北方学子议论纷纷。朱元璋肯定是觉得,得平衡啊,多少得取点北方人吧?

就成立了筛选落第卷子的13人调查小组,每人看10份卷子。12个南人,1个北人,按官职大小从上到下依次为:

(正五品)福建-二府长史-黄章

(正六品)浙江-翰林院侍读-张信

(正六品)浙江-翰林院侍讲-戴彝

(从六品)浙江-春坊右赞善-王俊华

(从六品)山东-春坊右赞善-司宪

(从六品)浙江-右司直郎-张谦

(从六品)福建-翰林院修撰-陈安β-春榜状元

(正七品)江西-翰林院编修-尹昌隆-春榜榜眼

(正七品)浙江-翰林院编修-刘仕谔-春榜探花

(正八品)江苏-韩府纪善-周衡

(正八品)江西-靖江府纪善-萧楫

(正九品)浙江-司经局校书-严叔载

(从九品)江西-正字-董贯

其中也包含了春榜的前三名,他们因金榜题名被依例授予了翰林院的工作,翰林的工作于此息息相关,老朱倒是不避嫌,很信任他们,让他们也参与了。

而且,调查组的品级都不算特别高,他们三人在里面算中层干部了。调查过程里,作者说“或闻三吾与信稻至其所,嘱以卷之最陋者进呈”。注意,是或闻。

Up认为,这段话可能没有被记载在老朱公告的榜文里,是笔记作者从他处得闻的消息,故用了一个不确定的语气。】

老朱用

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若是真查出来了,这刘三吾,是活不到永乐朝的。”郁新擦了擦汗。

【老朱看了前文叙述过的两句不恰当的话,很生气,认为这种贵贱只说,是在讥讽自己对臣下的犯罪行为不够宽容。

作者又写了两则轶闻。

一、27年,张信、王俊华、司宪、黄章这四个调查组成员同坐,一起欣赏杜甫的绝句“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王俊华说:"这是一首描写哀伤唐王朝衰落的诗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