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娜奖有费米娜国际奖;
普利策奖就跟不用说了,分支奖项一大堆。
庞加莱说:“真是天才的设想!这样,我们既不算违背龚古尔先生的遗愿,同时也扩大了奖项的影响力!”
凡尔纳沉吟,
“接下来,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
他看着萧伯纳,
“萧先生,你觉得,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有何异同?”
萧伯纳轻笑,
“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英国不单独搞国际性文学奖,而是想着和法兰西学院合作,原因便在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异,
能研究英国文学的人不敢说自己了解法国文学,
反之亦然。
更何况,哪怕只是单一的文化内部,也有过太多的变迁和无法解释的东西。
萧伯纳笑道:“英国的文学作品,普遍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都如此。”
另外三人都被逗笑了。
陆时吐槽:“《呼啸山庄》可不是。”
萧伯纳继续道:“而法兰西小说,好人和坏人都要死。雨果先生的浪漫主义,会写好人是怎么好死的;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会写坏人是怎么坏死的。”
这无疑是开玩笑。
“噗!”
两个法国人直接笑喷。
凡尔纳转向陆时,
“陆教授,还是你说吧。你既是英语文学大师,又是法语文学泰斗,最有发言权。”
陆时摇头道:“这种问题根本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即使是写论文,恐怕也得上千页。所以,我也会选择萧先生那样抖机灵的回答方式。”
说完,他陷入沉思,
之后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说白了,还是文学奖到底由哪方来主导吧?”
三人同时点头。
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确实有不同,也自然会造成审美的不同。
就比如在塑造人物上,
英国人喜欢用环境、行为烘衬人物个性;
而革命老区已经开始玩深刻了,就比如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熟谙自我剖析,戏剧色彩浓厚。
这种情况下,
评审国内奖项还好说,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
但要如何在评审国际奖项的时候不打架呢?
萧伯纳叹气道:“何况,国际文坛的优秀作品多到离谱,还有俄国文学、德国文学……尤其是德国人,我甚至怀疑所有德国作家都是哲学家伪装的。”
庞加莱点头,
“而且,也不是人人都像陆教授那样,能自己创作、自己翻译。”
凡尔纳说:“我倒是有个想法。”
萧伯纳问道:“什么?”
凡尔纳用手指轻点着下巴,一边思考一边回答:“只要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文学家作为评审委员会的负责人,这样不就行了吗?如果这位负责人精通多国语言,同时也用多国语言进行创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