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斯茅斯的阴霾》。
开篇对当地风貌的介绍不可谓不冗长,读得让人忍不住打瞌睡。
而詹姆斯的《空镜框》比起《印斯茅斯的阴霾》,有过之而无不及,
陆时问:“老詹,为何要来找法国的朋友帮忙评价?伱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詹姆斯摇摇头,
“我也说不上来问题在哪儿,毕竟,大家写长篇恐怖故事,都是类似的技法。但自从读了你的《哈利·波特》,我就觉得那些冗长的开篇有些怪异。”
陆时秒懂,
《哈利·波特》的开头: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
小说上来就讲故事,对背景只字不提,
之后采取碎片化叙述,逐步地将背景释放给读者。
这种节奏快慢的对比就像传统文学和网络小说,
前者还在铺垫、酝酿;
后者已经把装X打脸进行完一轮了。
而20世纪初,恰恰是读者发生变化的时点,
他们买书逐渐变得有针对性,在阅读前,会先了解小说的性质,
所以,一旦他们知道《空镜框》是恐怖小说,就会在心中明确读书的目标——
找刺激。
而背景介绍太多,容易使小说显得像新闻。
没有谁会从新闻中找刺激。
陆时说道:“在开头设置悬念,制造一个紧张刺激的惊悚环节,还是有些好处的。”
旁边的普鲁斯特持不同意见,
“我读恐怖小说的时候,倒是喜欢跟随作者文笔的引导,信马由缰地走街串巷、听一听本地怪谈,到末尾的几百字才看到惊悚情节。”
这老哥写意识流的《追忆似水年华》,
书中,一个角色失眠,在床上翻来覆去都能写上三千字,确实适合慢节奏。
跟他一比,很多网文作家都不算水。
萧伯纳轻笑,
“我现在写戏剧都不这么写了。”
普鲁斯特问道:“为什么?”
萧伯纳说:“因为很难在市场上被接受。这个世上,终究是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的人多啊……大部分时候,我也是其中一员,需要文学和艺术的慰藉。”
现场众人不由得轻笑。
庞加莱接过话头,
“所以,恐怖作品,核心还得是让人感到害怕。”
他转向詹姆斯,
“老詹,你觉得什么最让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