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可能是文人为了借用传说中的皇和帝的贤明,来规劝当世的君主稍微做个人。
在局势复杂诡谲的泰西战场和对外扩张上不占优势。
大明皇帝放权只是放给九卿大臣,九卿大臣们最多能只任三届九年。
成了真正的天下共主。
此时皇帝实际上是天子的同义词,是对周王的身份地位的平替。
放到公司管理中,相当于集团董事长不再管理大部分日常事务,都交给下面的部长和分公司总经理们直接处理。
哪些类型的事情无论多小都要让皇帝知道。
让中央衙署和各级衙门的主要官员,经常通过电视和网络公开露面。
世祖光武皇帝时期就已经这样做了。
只是九卿大臣们都只负责单一方面,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全部事务,所以也没有宰相之实。
这种时代的皇帝和皇室应该如何自处?
九卿大臣实际处理的事务数量,应该早就已经超过了以前朝代的宰相。
可以看做是由宗族长裁决集体事务的地方,翻译成部族或者部落可能比较合适。
大明皇帝已经将全部大权归于自身,已经集合了整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力量。
是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全面铺开,几十亿人口绝大部分都会真正启蒙开智的时代。
经常参加大众娱乐产业的活动,在论坛社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喜爱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包括多媒体和影视剧以及电脑游戏等等。
到了最后,活着的商王也用了帝号。
秦始皇称皇帝之后,皇的上半部分变成了自,有了起始的意思。
本意更接近于神州的宗族长,直接翻译成国王确实有些夸张。
平时专注于救助各种弱势群体,包括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残障人士。
另外创造了一个更加高贵的尊号——“皇帝”。
将立法权从刑部剥离出来,设置不属于九卿分管的刑律院,由皇帝直接主管。
朱靖垣觉得自己能够参考的,不是泰西式君主立宪这种妥协产物。
皇也可以引申为更加高级的王。
周王当时就已经是天子和天下共主了。
到了汉代,刘邦再次分封诸侯国,王和王国的地位就逐渐矮化了,成了皇帝之下的贵族。
实际上与神州的王的意思似乎是比较接近的。
像一个米字的上端加了一短横,中间横的两端又加了两个短的竖线。
实际行政权力和决策级别会自然而然的持续下沉。
但是从周代明确的宗法体系形成,分封制广泛实际实施了数百年。
至于下放行政权力不是什么大问题。
泰西君主首先失去了宗教领袖身份,然后逐步失去立法权和司法权,最终立宪失去部分乃至全部行政权。
所以这个empire直接翻译成王国似乎就非常的合适了。
现在朱靖垣自己的权威再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
这个权力重心转移的过程,也与历史上的泰西君主的权力变化过程截然相反。
说白了就是数量多了就不值钱了。
也可能是祖先崇拜达的程度到了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