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朱靖垣就觉得,朱迪镧赶在年底之前完成结业考试,应该有竞争储君的想法。
到了大公二十年年底的时候,负责宗室教育的周王朱昭烨再次来拜见朱靖垣。
有了计算机系统之后,民部专门做了一个数据库,有需要的时候查旧档案。
毕业之后到地方实训,玩的时间就比学校多太过了。
所以也已经不需要再努力了。
自己的妃嫔也都是精英。
自己和同盟生出真的笨蛋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超年龄直接淘汰的概率也不高。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统计口径,是墨人以及墨人与其他族群的混血人口。
还有第一代混血与第一代混血的混血,被称为二代混。
那就要尽可能的多生育,不然也就没有什么好选择的了。
最重要还是大局观和执政理念。
一方不理会大明的警告和提醒,任性妄为的吞并同族的国家,对着他们的同族大开杀戒。
具体到一个人本身,不需要是真正的天才,但也至少是比较聪明的档次,同时足够稳重成熟冷静。
这是再次刷新记录了。
这个数字其实是一直存在,从世祖皇帝改革了奴婢制度之后,大明人纳外族侍妾就已经是传统了。
最终的候选人其实只有三十二个。
朱昭烨递上纸质的报告文件,附上存储原始数据的手账(优盘),同时简单说明总体的考试情况:
对于朱靖垣而言那真的是工作。
古典时代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生理功能正常的男主人,结婚之后很快就能生出孩子来。
因为泰西战争的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士兵在战场上丧命,还有大量平民受战争波。
所有其他族群都开始控制人口了,未来大明人的比例会继续放大。
战争结束之后,整个泰西大陆落入大明手中。
最后,这些当父母的,也会更加重视正妻生的孩子,并把他们当做继承人。
进而导致藩属国内部局势动乱甚至战争。
包括纯泰西人以及泰西父系与其他族裔的混血儿。
这个口径可以无限细分,户籍上能够统计大明一方的三代人,实际上可能会有更多代。
朱元璋废了丞相之后,朱标就是实际上的丞相,是常务副皇帝。
他们在十六岁之前,通过率通识考试,就能拿到身份证。
第二部分,只有父系是大明人的混血明人,总数量还有四亿。
朱靖垣大体上看了一遍,就觉得这些老师说的很委婉了。
比朱靖垣当初都早。
如果他真的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那朱靖垣完全可以在皇位上多停留几年等他。
于是朱靖垣打开了朱迪镧的档案,先看他所有的老师给他的所有科目的最终评价。
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泰西人的总数量十几年前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只是绝大部分有权有势的男人,并不会纯粹的为了子嗣而去努力耕耘。
胡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量中小族群的统称。
再加上大明的剖腹产手术已经成熟了,朱靖垣也不太担心后妃再难产了。
战争之后的大迁徙过程中,又有部分老弱病残受不了颠簸劳累,提前去世或者被他们的家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