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首领,现在怎么办,可有应对之法?”就在奢震思考对策的时候,郑梉出声了。不待奢震回应,众将便纷纷出声了。“王上,末将建议后撤。”“王上,末将也是如此认为,我们的战象被击杀大半,剩余又有不少受到惊吓逃走,我们失去了进攻的手段!”“对,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没法主动进攻,若是再等下去海防城那边的明军开始逼近谅山城了,若是不后撤,就会被两面夹击了。”“末将也是如此担忧,如果夹击,我们很可能会全军覆没的。”“如果说佛朗机炮、虎蹲炮、火神枪等这种铅子的火器可以用木盾、楯车等等来抵挡。扔出的爆炸性火器可以用弓箭无差别覆盖,射程两三里的弓箭可以用双层、三层、甚至用战车装沙子来阻挡。可那踩中即爆的爆炸性火器就彻底的没有办法了。单凭这一项,大明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言之有理,我们即便是找回两三百头战象,也无法再次主动进攻了,如此情况下,要么后撤,要么进入谅山城防守!之前我们说坚守谅山城可以升龙城互为犄角,等待明军补给断绝,可那是建立在大明没有踩中就爆炸的火器和射程达到两三里、且没有对战象造成大规模伤害的手段的情况下。现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合围谅山城,然后制造投石机,投射那种用人力扔出的火器,谅山城就守不住的。甚至说只要他们将城门前面埋上那种踩中爆炸的火器,我们最后只能是粮草断绝发生哗变了。所以,末将以为趁着现在明军还未合围,我们极速后撤。”……“想法是好,可能撤到哪里去?”奢震出声了,冷声道:“周边数百里,除了谅山城外,只有升龙城可以防守,可那里和这里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多坚持半个月一个月有意义吗?况且,明军从海防城登陆的七万大军已经到了正南面的山洞城,我们后撤刚好撞上他们。你们觉得是后撤的速度快,还是明军追击的速度快?到时候真的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击,中间又缺少粮草了,不战自溃!”“不一定非要撤往升龙,我们可以往西撤,进入南掌,然后穿过南掌进入缅甸,到达腊戍,几方合力的四十万大军在一起,无论是进攻还是继续后撤、或者诱敌深入等等都比我们自己要强吧!而且一旦我们进入缅甸,至少镇南关和海防这边的明军的补给线拉长了,我们小股队伍加上百姓就能袭扰。”“还有,我们也不一定非得去腊戍吧,我们安南疆域狭长,中间最窄不足百里,没法迂回、穿插,但南掌、真腊、缅甸、暹罗四国疆域很大呀,我们大不了就在四国疆域内来回穿插,将明军当狗一样溜,在运动中寻找有利地形将明军逐步干掉。”“有道理呀,真腊、暹罗、缅甸等三国与我们是盟友,但南掌不是呀,我们撤入南掌后抓捕大量百姓,驱使他们冲击明军,消耗明军埋下的爆炸火器,然后再用战象冲击,未必不可行呀!”“妙,我们还可以占领一些城池,明军不攻城绕过去,那我们就可以后撤进攻他们的补给线,若是进攻,那势必延迟他们追击速度,且消耗他们的火器,他们火器威力是巨大,但可制造和补给需要时间,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只要我们大军还在,只要我们将明军干掉或者明军自己退走,那我们还是能收复疆域的。”“王上,向西撤吧!”“王上,撤吧!”“附议!”“附议!”……一名名武将自己分析着,然后就开始劝谏着。不得不说,能力虽然差了些,但分析战况还是可以的。郑梉心动了,或者说这是目前唯一可以扭转战局的方法之一。但若非必要,还是不要走的好。大军都撤走,你让疆域内的百姓怎么想?搞不好,百姓会彻底倒向大明,然后大明借着这个机会接管安南,他们就成了有国不能归的孤魂野鬼了。“奢首领,你怎么看?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我?”思索着众将分析的奢震被郑梉的反问给惊醒了,随即沉默了。众将分析的很透彻,他比众人看的更远。只要没法破解明军埋在地下的那种爆炸威力极大的火器,他们就永远没法进攻。嗯……这么说也不对,也不是没办法,诸如用人命堆。通过之前的进攻,可以确定明军布置火器速度很快,可再快也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只要推着满载沙土的粮车朝着明军冲锋,一直不断的前进,理论上是可以冲破明军火器封锁的。明军有射程三里的冷兵器,有佛朗机炮、虎蹲炮、弓箭、手扔爆炸火器,最后才是埋藏火器,也就是说要冲破四道防线。可这期间需要多少人?按照他的估算至少十万人保底。他们这里倒是有十几万大军,郑梉和诸将绝对不会同意。即便是同意了,剩下的几万人也是被秦良玉的大军给干掉的下场。百姓倒是可以,但想要征召十万以上的百姓且让他们去送死,至少天的时间。问题是他们只有一天半左右的时间了。在大明繁华州府或许能召集到,但这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思来想去,或许向西撤是唯一的办法了。而且,一旦向西撤,迂回的空间大了,那他逃生的机会也就大了。一念至此,奢震朝着郑梉摇了摇头。一直盯着奢震的郑梉看着奢震摇头,眼中希冀神色瞬间破灭。但在下一刻,冷声道:“传令全军,半个时辰的准备时间,携带五天粮食,急速朝西后撤!”“报……”话音刚落,一匹战马急速冲了过来:“王上,升龙城那边的明军突然急速向北偏西一点点的方向行军。”“正北偏西?”奢震轻声重复了一句,一跃而起,抓过地图就看了起来。只是一息的时间,突然惊呼道:“妈的,真卑鄙!”:()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