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各自给了他回复,意思却差不多。
以利诱之,引得利者为臂助。
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也是从后世学来的道理。
李世民这里是提前造反后的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19年,此时嬴政那边尚未统一,正是嬴政登基的第二十四年,而刘彻那边则是元鼎二年。
嬴政暂时还没有面临统一后的矛盾,但国内他已经有所体会了。在没有急着铺开全国,立刻引爆矛盾的情况下,他的阻力确实不大。
已经浴血取得军功从而得到好处的人,利益并没有被剥夺。而另一拨学习新学的人,虽然还不成气候,但开始从底层小吏慢慢上升,迟早会形成一股势力。
超越时代的工业的降维打击,给了参与其中的人莫大的好处。而不管是毛纺还是棉纺,都可算是一个新的行业,除了对自织自用的小手工业者造成打击之外,几乎没有触及任何利益集团。而这些小手工业者本来也赚不到什么钱,一部分人还可以进厂,于是进一步被分化,不会形成什么反对势力。
冶炼在秦国完全是官府所属,同样无所触犯。
如此,嬴政对耕战体系的改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顺理成章的推行了下去。
刘彻那里也是同理,军事上的大胜使他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工业建设带来的好处更是让他不缺钱之余,有了一群谈不上忠心但利益相关的追随者。有了权和钱,什么事都好办了。
李世民知道这个道理。他同样在用利益,将氏族拉到大唐的船上。但时代不一样,版本不同,所以出了点小问题,有了应天门之变。
那是他过于天真,仍然让父亲先做了皇帝,没有完全掌握皇权,而氏族的地位与力量又胜过汉武帝的时代。
所以这些早期大地主兼资本家不满意现有的利润,想削减福利,想免费加班其实都还不算大事,想给工人签身契才是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
工人要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那还叫工人么,还有劳动积极性么,还有上进心么,他想打造的城市中产阶级到哪里找啊?商品除了出海还卖给谁,又不是全卖奢侈品,那些家常日用百货,难道一开始就指望地里刨食的农户来买吗?
不创造市场,又怎么扩大生产;不扩大生产,怎么招更多的工人。
真是啊呸了,服了这些大地主的贪婪。
要知道嬴政那里一开始用隶妾,虽然工作时间长,可加班都还有加班工资的啊!
李世民严禁这样的行为,所以他们才会瞅准了他们父子兄弟间的矛盾,想拥护他的大哥上位。
“我这里确实复杂一点,不过我能解决。”李世民用这句话结束了他们的聊天。刘彻摇了摇头,跟嬴政私下说:“长大了,没小时候好玩了。”
小时候多有趣啊,一逗就跳,现在逗不动了。
嬴政刚想说什么,忽然觉得这句话有点耳熟。他记性好,一会想起来,好像是母亲在他小时候嘀咕过的。
其实李世民性子没变,就是经事多了,也沉稳一些了。人总是会长大的,他若不是经历了父亲逃走自己留在赵国为质的生涯,或许也还是母亲眼中好玩的样子吧。
谁知道呢。
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把扶苏等成年的儿子,隐瞒身份,送到各地去做几年小吏。
没有公子的身份,多经历一些事情,或许他们能成长起来。不说扶苏这个长子,其他人将来就国,不能只会读书。
三个时空有很多不同,不过若是能有摄影师自由来往于三处,将镜头对于秦汉唐三个时代,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地方的风景竟然出奇的相似。
一样的人工树林的河道两岸生长,一样的花朵摇曳于山坡与花朵。
那是陇南,刚好是三朝早期就都能够得着的地方。
李氏根植于陇西,虽不在陇南,但毕竟离得近,方便行事。李世民在前往马邑的时候,在族中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那时便请族中到陇西置地,大量种植油橄榄。
到现在,最早种下的那批已经到了盛果期,后种的也开始陆续挂果。
陇西李氏老家这里派了人过来管理,前几年都没当回事,李渊登基李世民成了太子后才放在心上,又是到去年李世民派人过来,才真正将这里看作了家族重要的财产,连派来的人身份都更高了。
不过再高的身份,在李智云面前都要低不止一等。谁不知道太子就要登基了,太子的亲大哥跟四弟都完蛋了,楚王李玄霸是个不管事的病秧子,只剩下越王李智云是太子一父所出的亲兄弟了。
至于李渊新得的小儿子们,太小了,不作数,以后都是闲王。
李智云又是奉太子之命来视察的,众人毕恭毕敬,处处捧着他。他牢记二哥的叮嘱,不理会他们说什么,只管检查油橄榄的种植是不是符合规范,派人私下去打听林场的农户生活情况。
他是小小年纪跟在李世民后面长大的,受其影响很深,别人会觉得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关心,未免婆妈,他却做得认真,并觉得二哥交待的事自然有道理。
陪同的族人叫李见唯,正在向李智云介绍油橄榄去年的收成和今年预计的收获,越说越兴奋。
也难怪他兴奋,李智云想。
已进入盛产期的这批树,一亩地就能产鲜果上千斤。出油率也高,这上千斤果子按现在的法子去榨油,大概能得到上百斤油。
按二哥的说法,是他们榨油的手段太初级了,还有潜力可以挖。
比芝麻花生这些都强的是,油橄榄种下去之后好好养护就行了,不用年年去种它。进入盛产期之后能挂果几十年,以时下穷人的平均寿命,它们送走一代人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