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家媒体联系了采访,老人最终选择了电视台的专访。
叶校听他说完事件原委,如果表述的是事实,建议对方走法律程序解决这起赡养纠纷。她这样说的时候,老人没搭话,不知是没听懂,还是不想告。
但叶校觉得这件事的因果环里有许多漏洞,网络的传播威力很大,网友甚至没有采集清楚信息点就已经被煽动情绪。
换句话说:被气到了。
但是叶校作为一个调查记者,职业素养让她的第一反应是理智,查找信息根,而不是被“同情心”带着情绪走。
媒体有责任将事实报道出来。
她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比如:“您还有一个儿子,那可以联系他吗?”
老人说儿子不在这,并且婉拒了叶校的请求。
“你的养女什么时候与你断绝的关系,是因为什么?”
“……因为她没良心。”
“您以前住的房子现在是怎么处理的?”
“……”
后面老人有些不在状态,匆匆结束了采访。叶校不知是否是自己的提问给对方造成了压力还是不快,很多问题站不住脚,她就难掩好奇心深层挖掘。
依然联系不到老人的养女,考虑再三,编辑还是把那些提问剪了进去,发在了栏目的官方账号上。
审编过后,大家都没觉得有问题。
叶校考虑过新闻发出去后会遭到质疑的声音,在这个全民情绪激昂的时候,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遭到质疑不奇怪。
老人这么可怜,凭什么还质疑他?
媒体为什么不帮助老人讨伐坏人?
大家都在路见不平,你泼冷水就是别有用心。是真路见不平还是借机宣泄情绪,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谩骂的数量,多到出乎叶校的预料。
“这个女记者是有什么毛病吗?人斥责女儿不赡养你扯什么儿子?”
“问因为什么断绝关系,你故意杀人会因为有理由不判刑吗?”
“听你的语气觉得自己很高贵吗?你们记者就是以民情为蚕食,孝死,好贱啊。”
“记者是帮他养女洗白的吗?”
叶校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视频下的评论。她没觉得自己的采访有什么问题,也有很多理智的网友觉得她的提问是符合逻辑的,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叶校自己是学新闻的,按理说不会把这些声音放在心上,过眼云烟,过了这个时效也就没有了。
但是没想到会引火烧身。
她已经出镜过一段时间,部分人对她的履历有一定的了解,扒出她念的乡镇初中到大学,往期写过的稿子。
曾经有人喜欢她清冷的报道风格,但是看到她如此“冷漠”,又讨厌她了。
小镇做题家的奋斗史以前是勋章,现在她的出身却成了嘲点。
“这个记者本人小地方出来的,摆脱了农村身份啊,一跃枝头变凤凰,肯定更多站在老人女儿的角度上吧,我猜她自己也很想甩开草根的过去吧,装清高,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这条猜疑的离奇程度,让叶校惊叹网络世界的神奇。
而发出这些文字的人,如果在现实中见面,三观和见识不合到叶校不会同对方多说一个字,但是这种无端猜疑和造谣却明晃晃摆在叶校的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