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还没早朝,周墨辰便来求见皇上,皇上为了敌军犯境也无法安睡,想着老九可能有什么紧急事,便让汪公公把人招进来了。
“儿臣拜见父皇!”
皇上一脸愁容道“起来吧,有什么事不能等会早朝上说,非要这时候见朕”
“父皇,儿臣知道您为敌军来犯苦恼,更苦恼于派谁去,儿臣想向您请旨,领兵去雁门关击退契丹”周墨辰说道。
“你?”皇上不是没想过老九,对比老三和老六,老九在朝中没有母家势力,且皇子们就只有他一人跟随谭老将军在军营中历练过,但无奈年龄太小,实在无法让人放心。
周墨辰知道皇上会有顾虑,道
“父皇,儿臣年龄小,但儿臣已跟随谭老将军几年,军中大小事务,出兵排阵,儿臣已经熟悉的差不多了。而且谭老将军不管是在军中训练还是对敌实战,都会时刻指点。
另外,父皇可命谭老将军去守铜门关,命谭老将军大儿子,谭为平将军跟我一起去雁门关,封他为副将,从旁协助我,谭为平随父从军多年,实战经验丰富。
再有,可从三皇兄与六皇兄门下挑选两位稳妥的官员为左,右先锋兼督军。
两位皇兄为这兵权争吵不休,给谁,另外一位也不愿意,倒不如让我去,两位皇兄在朝堂上只是政见不合,此乃国家大事,事态紧急,想必两位皇兄也定会以大局为重。”
皇上点点头道
“的确是个折中的法子,等会早朝朕问问朝廷百官,若再无它法,那就这么办好了”
“墨辰,你可有把握退敌?”皇上有些担心问道。
“父皇,此次契丹来犯,必是受到匈奴蛊惑,
契丹整体实力远不如我大周,如不是匈奴蛊惑给稍许利益,承诺与其联手,契丹绝不敢独自来侵犯我大周,
雁门关易守难攻,占据天险,我军根本不必出城对攻,只需守关不出,利用天险居高临下,便可最大化单兵作战战力。
再者敌军三万人马已是契丹全国大多主力部队,
更何况他们攻城装备远不如匈奴,更不如我军,强攻雁门关,他们伤亡人数必然几倍于我军,
匈奴给予他们的利益,如果低于他们的伤亡人数损失,契丹必不会继续强攻,以卵击石。
再有,我方无论是粮草,医药,武器火药供给都远超与契丹,只要保证好后勤补给,契丹必败矣!”
皇上看着十五岁的九皇子,很是惊奇,当年一个孩子时便敢与侍卫一较高低,如今看着还是小大人模样,不仅思路清晰,分析的还很有道理。脸上终于稍稍有了笑容,连声道“好,好好!”
果然,朝堂上,皇上提出让谭老将军去铜门关抗敌来犯时,朝堂上还无人反对,但刚提到九皇子周墨辰领兵去雁门关。
便有不少大臣立刻站出来,以九皇子年龄太小为由反对,当皇上提出让谭老将军的大儿子作为副将,协助九皇子时,很多人都闭了嘴。
最后提出让皇后舅舅的大儿子潘阳,作为左前锋兼督军,不用说此人就是依附三皇子的,让户部尚书的外甥李远作为右前锋兼督军,户部尚书一直投靠姜贵妃与六皇子。
此二人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在朝堂新生代中,属于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佼佼者,官场上作风都算刚正不阿,为官清廉。
这下两方势力最顽固的人也都无话可说了。
最后九皇子烨亲王提议直接从周阳城集结两万兵马,周阳城距雁门关仅五十里,避免了京城调兵长途跋涉,也可令军队节约时间,多做战备,以逸待劳。
皇上见百官再无异议,便下旨,命谭天放老将军为驱虏大将军,统领三军,领兵八万,镇守铜门关。
命九皇子烨亲王周墨辰为虎豹将军,领周阳城两万兵马。
命谭为平为虎豹副将军。
命潘阳为左前锋兼督军。
命李远为右前锋兼督军,四人火速赶往雁门关。
册封人员接到圣旨便不停蹄赶往边关。
周墨辰一行人用时两天半便赶到雁门关,周阳城集结的两万兵马不到一天就已到达雁门关。
京城距铜门关较近,谭天放老将军用了一天半抵达铜门关。
而常年驻扎在铜门关的军队,更是以逸待劳,全军都在整备操练。
这一路上,周墨辰也在思考本次双方的各个因素,无论从粮草,草药,医护,装备,我军都更甚对手,只是人数少于对手一万。
周墨辰倒是不在意这一万人马的差距,因为守城战,在粮草医疗装备都优于对手的情况下,还占据地利,双方士兵战损应该是一比三,或一比四。
就是说,我军一人可换对方三人或四人。
这么算下来,我军两万人马足以抵挡住对方六至八万人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