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正如同zhu本来也不是坏词,关键看是不是带路党们在喊一样秦桧提出这个事情,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正青史,明是非,而是为了完全相反的目的。
比如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近现代以来的近体诗中,这首诗的知名度,排入前十大约是没有问题的。作者人生的前后反差之大,甚至使刻薄如李敖者,写出了恨不引刀成一快这样的诛心之句。
其实,秦桧的早年,又何曾没有过雄壮激烈
大金必yu灭宋而立邦昌者,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铖之诛,戮族之患,为元帅言两朝之利害,伏望元帅稽考古今,深鉴斯言。
天下之人,必不服从,四方英雄,必致云扰,生灵涂炭,卒未得生
金人初下汴京,心气正高,视天下如掌中物。有人就提出建议,说赵宋气数已尽,当屠尽赵氏宗族,立张邦昌为帝,傀儡用之。
当时的秦桧,为御使台之长,听到这个消息,就结连同志,先后两次上书金人,力陈赵宋有德于民,非他姓可替,甚至建议金人践行旧盟,北渡白沟。
这两封上书,为秦桧赢得了难以想象的荣誉,时人赞之为词意忠厚,文亦甚奇。他ri后之所以能一路飞升,宣麻拜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
然而,绍兴二十四年,左朝奉郎何珫上书朝廷,说那两篇文章的真正作者是马伸,要求朝廷还此公道。
马伸,字先觉,是秦桧在御史台时的同事。按照何珫的说法,当金人想废赵立张时,马伸是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必须要上书的人,而秦桧的态度则很暧昧,是在马伸他们的坚持要求下,才签了自己的名字,至于把他的名字签在最前面,那只是因为他当时是御史们的领导。
想一想韩寒现在跳得有多高,就能理解秦桧当时有多愤怒。
何珫被迅速下狱,然后贬往岭外,不过,他并没有呆太久。第二年,秦桧病死,何珫便被赦归,而他的观点,也俨然成为共识,记曰先觉忠烈,遂别白于时。
这件事情,足以让我们很好的理解秦桧,理解他为什么要反复的强烈的禁绝民间私史了吧
在当时,秦桧刀锋所及,天下文士无不战战,就连北宋重臣,史学巨擎的司马光,竟也不能保护声名于身后。他以私人身份记录的涑水记闻,在绍兴六年,由相臣赵鼎受上谕,安排范冲整理刊印。而在禁私史事后,最荒唐的事情发生了: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一而再,再而三的站出来,言之凿凿的强调说这本书和司马光绝无关系,实属伪作,请求朝廷禁毁此书。至于收留司马光后人,看着司马伋长大的范冲,更被他尖锐指摘,说他败坏了先人名声,不管流放还是杀头都罪有应得。后人读史至此,真不知当哭当笑
秦桧所作的,可不仅仅是禁私史。
待续g,!
官员,很希望回到内地来,于是,他给秦桧写了一封信,请王趯代为转达。不久,信送到了秦桧的手里,他一边拆开信看,一边用一种很随意的神情问送信的人,李参政今何在
李参政现在在那里啊
使者回答说:李参政今在全州,与王知府邻居。
李参政住在全州广西呢,和王知府是邻居。
这还了得
秦桧勃然大怒,立刻下令,严查这位李参政何以胆敢擅离贬所,而那位胆肥到敢于先斩后奏的王右侍郎,则直接被下了狱。
没几天,事情查清了,李参政还好好的呆在海南呢。和王知府做邻居的人中,倒是有一位李将军。
那个脑子一时短路的信使下场如何,已不可考,反正王趯是没能翻案。面子上下不来的秦桧怎么也不肯承认自己弄错了,索xg用代逐臣递书信的罪名,把他贬到了湖南。
在那十八年中,这样的事情并非一起,没有旗帜鲜明表明立场的贬所官员们,倒霉的不是一位两位,拒绝追究王庭珪的曾慥王珉和王大声,想要保护吴元美的孙汝翼,都先后遭到处罚,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张棣之千方百计想要给胡铨再加个罪名弄走,或者,也是在自保吧
上面说到的李参政,曾任参政知事,叫李光。
和赵鼎胡铨一起,把名字落在一德格天阁上的李光。
他曾经是秦桧的副手和助手,是主和派的人物,但后来,他转变立场,提出金不可信和不可恃兵不可撤的三不可,激怒秦桧,从此,就走上了漫漫南行路。
李光的初次被贬,是在绍兴十一年,贬所在广西,绍兴十四年,他再被贬移,赶去了海南,他是个心蛮宽的人,才学也好,索xg在当地写起了书。他写的是史书,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小史。
绍兴二十年,他写小史的事情,被秦桧知道了。
风波恶
李光贬昌化军仍在海南,但是在更南,更荒凉的地方,永不检举。
弟李宽,除名,勒停。
长子李孟传三子李孟醇,侍行,死贬所。
二子李孟坚,对狱,掠治百馀ri,除名,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