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萧元常的话,刘恪微微挑眉。
其实他内心,也是比较倾向于海说的。
只是甄富确实也是个好苗子,值得培养。
两人都没有优秀到,足以跟对方拉开明显差距。
所以刘恪才会犹豫。
也正是因此,他才对萧元常如此坚决而有些惊讶。
萧元常知道皇帝心中疑惑,他拱手回答道:
“海说与甄富的会试考卷,都是由臣亲自批改。”
“再加上二人的秋收举止,以臣之见,两人都极其优秀。”
“但是对比甄富,海说立足于天下。”
“虽说在秋收时,效率不如甄富。”
“但其言行举止,却能影响朝中,乃至整个天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海说能脚踏实地,为民办事。”
一部分文臣,对萧元常表示支持。
海说的一言一行,对官员的表率作用,是可以预见的。
与之相反,甄富就
多少有点不可复制了。
虽然效率确实惊人,花钱也花的对,但没人有无极甄氏的家资,就算有,也很难像甄富一样,有挥金如土的魄力。
反倒是海说。
咱没钱,那就肝。
至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点做状元后的舆论压力。
萧元常没怎么考虑。
魏季舒、李景绩这种道士出身,皇帝一样敢力排众议重用。
从来不用怀疑,皇帝在用人方面的魄力。
只要有才能,绝对会被放到最适合的地方。
一众世家重臣,望向了何坤。
何坤不仅仅是大部分世家重臣的领袖,还亲自参与了科举。
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臣也认为,海说理应为状元。”
何坤有自己的一番逻辑。
这科举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材,也不是教育天下。
而是牢笼志士,让全天下的聪明人,都钻到科举的牢笼里,白首穷经。
这样的话,聪明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蛊惑。
天下即使还有人想要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气候。
要是东胡八部能在一边打天下的同时,一边推行科举,再在科举的题目之中,加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