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镇反军的兵权有屁用?不过只是五万人编制的军队而已,他赵润当年之所以让庞焕取代南梁王赵元佐执掌镇反军,无非就是想将南梁王赵元佐与庞焕等人继续绑在魏国军方,为他魏国效力。
他赵润要拿回镇反军,需要什么借口么?
一纸诏书足以!谁敢不从?!
以金绪为首的萧氏余孽?自萧鸾死后,萧氏余孽纯粹沦落为阴沟里的老鼠,连冒头都要小心翼翼,再无当年的气焰,根本不足为虑。
反过来说,留着这些人来,他赵润时不时还能看看,是否有什么人跟这帮萧氏余孽搭帮结伙。
至于老七赵弘殷,那纯粹就是赵润看在彼此兄弟一场、且前者乃是玉珑公主同胞兄弟的份上网开一面——否则,他岂是不清楚赵弘殷其实才是「三王叛乱」幕后的主谋?
“哼!”赵润重哼一声,斥道:“先利用南梁王,铲除赵弘殷与萧氏余孽,然后回手再铲除南梁王一伙,好一招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啊。……高括,似这等计策,你是用得越来越顺手了啊,若非朕还认得你这张脸,朕还以为是张启功站在跟前呢!”
“臣……臣知罪。”
“……”
看着跪在跟前的高括、种招二人,赵润沉思道:“一个有意蒙蔽,一个知情不报。……高括、种招,你二人说说,朕究竟该怎么罚你等为好?”
欺君罔上,按律当斩,但倘若这会儿有人劝谏赵润斩了高括、种招,相信赵润会先斩了劝谏的那个。
毕竟,既忠诚又有能力的臣子,自古以来又有几个君主果真会将其处死?最多也不过是贬到一个不毛之地作为惩戒,过些年再将其召回来罢了。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一定要罚,而且要重罚,罚到这些不安分的家伙一辈子都刻骨铭心。
“……”
看着眼前这位君主脸上逐渐浮现的几分莫名的冷笑,高括、种招二人只感觉头皮发麻。
这个笑容,他们太熟悉了。,!
魏王赵润在怒骂了那一句后,却淡淡对他们说道:“三位将军迷途知返,朕深感欣慰,朕已命季武、桓虎追击联军,收复宋郡,三位若是愿意协助我大魏的话,就跟季武、桓虎几位将军一同前往吧。……朕这里还有点事,就不多留三位了。”
卫邵、卫郧、卫振三人面面相觑,此时他们才注意到,魏王赵润手中攥着一封书信。
可能方才赵润那句「混账」,是冲着这封信说的。
卫邵等人猜对了,赵润那句「混账」,确实是因为这封书信。
其实在召见卫邵三人的时候,赵润曾打算好好敲打敲打这三人,毕竟三人虽说在这场仗中为魏国立下了功劳,但这亦无法挽回卫国军队当初协助联军攻打大梁时所做的杀戮,只不过,在三人来到之前,赵润恰好收到了天策府左都尉高括的书信,一看信中的内容,他顿时气地火冒三丈,是故,哪里还有闲心敲打卫邵等人,随便说了几句就将他们打发了。
反正无论是季武,还是卫邵、卫郧、卫振,只要他们聪明的话,日后就应该顺应大势,坚定地站在魏国这边,因此敲打不敲打,其实意义倒也不大。
当晚,魏王赵润授命卫骄全权处理善后之事,旋即带着四百余虎贲禁卫,连夜赶回梁郡,在梁郡的博浪沙河港乘坐船只,返回雒阳。
四月十六日,魏王赵润便带着介子鸱以及四百余名虎贲禁卫,率先返回雒阳。
待进城一瞧,城内依旧是他离开时的氛围,似乎‘镇反军反叛’一事,并未对这座王都造成什么影响。
然而,这丝毫不能减退赵润心中的愠怒。
他连王宫都没有回,就直接带着四百余名虎贲禁卫杀到了天策府,在天策府的主殿大堂怒喝一声:“叫高括、种招二人滚来见朕!”
片刻后,高括、种招二人闻讯而来,且面色不禁有些忐忑,待瞧见君主赵润正面色不善地坐在殿内的主位上时,他二人心中咯噔一下,连忙抱拳施礼:“臣高括(种招),拜见陛下。”
见此,赵润一拍桌案,怒道:“似这等天大之事,你二人竟敢擅做主张?!”
在旁,已在途中得知情况的介子鸱,亦暗暗摇头,心说高括、种招这二人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敢瞒着他魏国的君主,与南梁王赵元佐那种人合作——虽然结果非但不差反而对国家有利。
见赵润一脸愠怒,高括连忙叩地解释道:“陛下息怒,臣绝无隐瞒陛下的意思。……南梁王暗中命庞焕率军回都,此事臣亦不知情,直到镇反军撤回河内时,臣这才得悉,遂立刻与南梁王对质,当时臣才得知南梁王的意图……”
赵润闻言抖了抖手中的书信,愠怒说道:“可你这封信,却是在事后才写的!……高括、种招,你二人跟在朕身边,也有二十余年了吧?朕今日才知晓,原来你二人的胆子居然这么大,连南梁王赵元佐那种人,你二人也敢与他合作,这叫什么?这叫与虎谋皮懂么?!……别人不清楚南梁王与先王的恩怨,难道你二人还不清楚么?万一他顺水推舟,占了雒阳、图谋造反,我看你二人如何挽回!”
“南梁王不可能会造反的……”高括低声嘟囔道。
见此,赵润眼睛一瞪。
平心而论,赵润当然知道南梁王不可能会造反,这也是他在收到赵疆的预警书信后置之不理的缘由。
南梁王赵元佐为何不可能造反?
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国目前的局势不允许。
如今的魏国,虽然说可能仍有个别人士在背地里痛骂赵润这位君主的,但总得来说,赵润还是很得“民心”的,这个民心,也包括魏国国内贵族势力对他的拥护——毕竟魏国朝廷推行的「承包制度」,让国内的贵族们也从中获利了嘛。
王族、贵族因此拥护赵润,而士族,赵润大力推行考举,使得士族的大势大增,甚至于已隐隐呈现凌驾于王族(不包括赵润这一系)与贵族两者势力之上,简单地说,是赵润在暗中支持士族,似如此,士族又岂会不拥护这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