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格格党

52格格党>南疆谜城 > 第 844 章(第1页)

第 844 章(第1页)

与胆魄!但因为我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根本无法支撑我的音乐梦想,所以我只有把对音乐的喜爱,深深地藏在了心里,真到今天遇到了先生,才重新激发出了我对音乐的喜爱之情。”何教授坦诚地说道。

“对!穷人家没有锦衣玉食,也没有强权重势,但有自己的慧心巧手,凭着聪明才智和与世无争的心境,也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快乐幸福的权利。特别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当时的条件所迫,好多人为了生活,都是有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地埋在心底,把自己的天赋锁进自己的梦里。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尝尽了人间的苦乐酸甜,我们现在都慢慢地体会到,钱财权势,尽管可以使人风光体面,但它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永远只存于人的灵府中。灵府安宁,人才舒坦。而使灵府得以安宁的最好东西,便是音乐。音乐可以使人泯去心机、化除争斗、不机不诈、不争不斗,灵府便平静如镜,人就无忧无虑、快快乐乐,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情操,所以古人常说‘乐者,德之华也’,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乐者,德之华也。”何教授被这句话惊动了一下。这不是《礼记》中的句子吗?虽然自己很少读四书五经,但这句话他记得十分的清楚。读它的时候,自己仿佛就沐浴在那美妙的音乐世界里,从来没有从化除机心争斗这个方面去理解音乐的功用,更没有想到道德的升华,便是建筑在灵府平静的基础

看来这苔藓先生听觉着实厉害,教授在忘我间说的两句话居然被他一字不漏地听了下来,而且随口说出了这么一套高深而又优雅的哲理来,听得教授心里佩服不已。

“苔藓先生,这学习音律有什么好而快的方法吗?我虽然很喜欢音乐,却没有恒心坚持去练习!所以对音乐是一知半解,现在虽然有条件了,但我的岁数也大了,想从头开始学习,又怕时间和精力不够了。”何教授谦逊地问道。

“这练习音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只是能够发出正确的单调和章节,这种都是初学者,但这不影响他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的途径;稍微高一点层次的能休现出音乐的背景和演奏者的心理,他能通过弹琴弦的强弱,把要表达的意境从中表达出来;而最高层次的音乐家,则不需要乐谱,也不需要曲子,他能随感而发,随风而和,随遇而安,把天地间的一切天籁都囊括在自己的心中,随时查以通过他的指尖,将其释放出来,而让人感到不陌生,不拘束。”

普通人练习音乐,能达到第二个层次就已经很不错了,能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更是凤毛鳞角。所以你也不要感到气馁,并不是所有人都要会弹奏音乐才能称为懂音乐的人,会听音乐的人也是懂音乐的人,这就像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会听音乐的人,那再美妙的音乐,也是杂乱的噪音了。

这知音辨曲的本事除了要有天赋外,还要有吃苦耐劳的恒心,其中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旋律,都是由长年练习积累而来的,这同读书做学问一个样,靠的是三更灯火、十年han窗的苦读苦诵,世人因怕吃苦而求诀窍走捷径,这样的诀窍捷径其实是没有的。自己过去常常这样告诫,为何现在又来向别人问诀窍呢?是看不起琴艺,认为它是小道。

自古以来,音乐在教化中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教学生六艺,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将乐排在了第二位,可见音乐在当时圣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崇高。音乐不仅能带给人愉悦,它还能鼓舞大家的士气,所以洙泗河畔,才有弦歌不绝;天地之间,才能欢声不断;酒肆教坊,才有那才子红颜;大漠边关,才有那豪情万丈。易水一别,壮士慷慨赴死而无怨无悔;楚歌四面,八千江东子弟心神俱散;垓下一围,一片雄心居然被一曲筒箫吹散,这些都是音乐的贡献。

可惜,今日的人们心态浮躁,道德模糊,他们一心想的就是升官发财,以升官发财为终生奋斗目标,天天就是去追逐功名利禄,时时就想,还有几个人能潜下心思来搞学问,搞研究,就更不用说音乐了。模仿着代圣人立言,装腔作势,干瘪乏味,不但经济之学不通,连《史》《汉》李杜都不懂,唐宋八大家都不读,更不要说琴艺弦歌了,这才真是国家的大憾事!民族的大不幸!”

第六百一十章知音论和

儒家圣人极为重视乐的作用,他们把乐和礼视为治国安民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乐记》篇里反复将乐和礼并在一起说。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节也。又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圣人认为,礼是从外部来有等级有秩序地节制邦国,是一种社会约成的道德规范,僭越礼数就会受到道德的约束和他人有监督,甚至还会受到惩罚,带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乐则是从内里来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荡涤心中的浮躁和污秽,让人人心中自发地向美崇善,不需要其他人的约束和监督,是人心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一种最完美的过程。

圣人一向最为看重人心的教化,故乐的地位实在礼上。而乐的功能,圣人以一‘和’字来概括。这‘和’字,真正地体现了我们华夏之邦的最高智慧,也是我们天地万物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提到了‘和’字,充分强调‘和’的作用,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对‘和’的理解可能有些小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一到的。

在春秋时期,周太史便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二章里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里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可见古来圣人贤士都注重‘和’,把‘和’视为天地间的唯一正道,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终目标。”

何教授突然悟到,为什么故宫中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以“和”为名,其由原来在此。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也是皇权的象征,三大殿均以“和”为名,充分表达了先贤以及历代帝王对“和”的重视程度,也说明“和”的境界,正是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各种不同的乐器,如琴瑟笙竽笛箫等,单独吹奏,则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若将它们合起来一起吹奏,则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听起来驳乱无序,糟糟混混,这种声音称之为杂,也就是令人讨厌的噪音;另外一种是搭配得当,听起来高低得宜,众音协调,让人悦耳舒心,这种声音则为‘和’音。”

圣人视这种众音相宜而产生的协调之美为天地间最大的美,这种美的产生,其基础在调和。若笙之音高了,则吹低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