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些的孩子们去县城上学之后,三个小宝宝们不开心了好一阵。
这个时候,因着刘小峰的关系,伍大妮和李大苗会带着他们去看那些新来的孩子们。
大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更不要说小孩子。
头一批的三十二个孩子,来到这边适应得很慢。
他们没想到,还没等他们适应好,就又迎来二十一个孩子。
人一多,是非就多,孩子们之间开始拉帮结派,也有一部分孩子继续独来独往。
刘小峰负责孩子们的管理任务后,他直接上手将孩子们进行班、排进行管理。
四五个人一个班,一共分成十一个班,三四个小班一个排,就是三个排。
不同的班相互之间有协作、竞争,不同的排之间同样有协作、竞争。
他的这一套用起来后,那些对生活态度积极、荣誉感强烈的孩子,都努力表现。
部分对周围的事都无所谓态度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另类。
他们不想被人排挤,就只能尽可能融入进去,刘小峰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丁卫国对于这些孩子们本就没有多少期待和要求,不过是希望他们能够平静生活,不闹出事端。
刘小峰做得比他预期要好,让他有些好奇,“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我喜欢听你,还有荒山那边的老兵讲故事。”
他听了许多部队里的事情,虽然有些向往,但他知道自己没什么
文化水平,能被选去当兵的概率不大。
这并不妨碍他学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现阶段正是他对部队滤镜最重的时候。
所以他把自己对部队的那点了解,全用在管理这些孩子们身上。
他自己都没想到,居然歪打正着,手里的五十三个孩子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
不仅每天的纪律管理状况良好,这些孩子们还对荒山的种植和养殖兴趣相当浓厚。
不是普通的种田种粮食,而是种果树,养鸡鸭兔这些小一点的家禽。
果树种好后,需要做的就是定期修枝、预防病虫害、关心开花授粉、结果情况等等。
养鸡最省心,清扫鸡舍,按时捡蛋,注意鸡群情况就行了。
养鸭则需要每天早上赶鸭去水边,晚上把鸭子赶回鸭舍。
养兔则需要每天割兔草喂养,还会有部分长毛兔需要定期剪毛。
他们虽然多是有缺陷的小孩子,但最小都有二三岁,基本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不是那种还需要大人抱在怀里养着的小宝宝。
各个班和排在安排的时候,会结合自愿和年龄等情况。
总体来说,孩子们慢慢喜欢上新生活。
因为在这里,他们觉得自己有人关心,还能干活挣钱养活自己。
对的,他们每天的饮食、包括衣服都需要积分购买,除了初始每人一百积分外,遵守纪律、听话干活等都能赚积分。
这样的安排有点像原来大队的工分制,不过孩子们人少,划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