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归附的,倒是暂时还比较客气,只是要求编户齐民,服役纳税,子弟入学而已。
李奉诫和秦彦道两人都是将门子弟,本事都有,但比不了秦俊程处默这等猛人,所以镇守在滇越,没有如西域那般威猛,行事比较保守。
甚至李奉诫这个节度使,很热衷于在滇越跑马圈地,忙着搞棉花、黄麻、甘蔗种植园,甚至现在又开始搞起了胡椒等香料种植,滇越军的军额只有两万多,但是他居然搞出了一个十万人的屯田军团,都是由征发的部落番人组成的,加上滇越军子弟做为屯田军的管理者,到处都是军屯。
产出的黄麻、棉花、蔗糖等很方便的运到东辉港,然后通过秦彦道的关系,卖给东辉港的秦琅儿孙们,由海船再转运回吕宋加工。
那支十万人的番人屯田军团,实际上就是滇越军的佃户一般,专门种地,李奉诫给他们分成,与出租招佃没什么不同,区别就是军事化管理,甚至由滇越军圈地、提供种子、畜力,收购产出等等。
搞的还挺红火的。
滇越军偶尔也进山收拾一些不服的土蛮,也就是合法的抢劫和捕奴,捕到的奴隶部份送入军屯,部份在东辉港拍卖掉。
凭着这一套动作,李奉诫也实现了滇越军的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朝廷财政拔款供养军队,他们还能够每年向朝廷上缴税款节余,以及向皇帝进贡。
滇越军还年年给自己分红发福利,小日子潇洒的很,不仅个个圈了很多田地,还分了奴隶,士兵们的家眷落户滇越,全成了奴隶庄园主。甚至一些识时务归附的早的土酋长,现在也日子过的很潇洒,他们也跟着种甘蔗种棉花种黄麻这些,种出来的滇越军收购,从中还能赚一笔差价。
有了良好的产出销售渠道,土酋们的收入大增,而东辉港的兴盛,又带来了大量唐货,比之过去的价格要便宜的多。
毕竟以前这里虽然也是蜀身毒道的丝路上,但只有险要的茶马道,靠着蜀地小马或驴骡驮运或是人背肩挑的运货,货物从巴蜀等地运过来,成本提升了许多,而且供应量还不足,导致货少价格又高。
但现在通过海上船运,大量货物积中到东辉港,然后再沿河运往内地,价格比之过去实惠太多,土酋们也都消费升级。
甚至开始流行起了大唐贵人们的生活方式,喝早茶打马球射猎,甚至是驸庸风雅举行诗会歌会茶会。
东辉港里,胡酋子弟遍地,都是胡酋们主动送来读书的,实际上就是做为质子,不过这些胡酋子弟来了东辉港后,就马上迷醉在其中了,就算让他们回去,他们都不愿意回去。
所以这几年,东辉港的番人越来越多,甚至好多酋长们都跑来买宅购房,在这里度假购物。
李奉诫不得不说是个人才,打仗的本事一般。
但他却带着滇越军走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理,滇越道虽然如同一块海外飞地,但是本身气候不错,土地肥沃,有优良的沿海三角洲大冲积平原,其上游的河谷平原也非常肥沃,就算是东面的山区,也有不少山中谷地。
更别说,北接西昌、吐蕃两道,还能联通泥婆罗,东接丽水、三江两道,可通往剑南、黔中,做为这两个内陆地区的出海通道,其本身就有很强的贸易属性。
偏偏东面的天竺分裂内战,根本不空来理会大唐,甚至还争相来跟滇越军做贸易,从这里买武器买各种唐货,又把战争掳来的俘虏士兵、百姓卖给滇越军,把他们的霜糖、黄麻等出售给滇越军。
滇越隐隐有成为区域中心的架势,特别是东辉港发展极为迅速,东接丽水道的沿海诸港,西接恒河中上游的天竺各大城,西南又接海上贸易大国狮子国,东辉迅速成为了东西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李奉诫一心搞钱,搞的非常成功。
自己赚大钱,两万多滇越军也都跟着赚钱,甚至家眷们也都成了庄园地主小财主,还能在征服三国的诸蛮夷部落里,拥有不错的威望,大家都甘愿拜他。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也确实是当今少见,相比起秦俊他们西域三镇,在西域杀了起码二十万桀骜不驯的西突厥人粟特人,抓了几十万人当俘虏,没怎么打过仗的李奉诫算是个奇葩了。
起码隔了座大黑山的东面丽水道的丽水节度使吴师盛,控制的地盘比李奉诫还大,占据的地理位置甚至比李奉诫更好,统领的麾下军队还有三万多,比李奉诫也强。
但吴师盛镇守丽水,原骠国的地盘发展的就不如李奉诫,不说山区的部落到现在都还没有征服,就是几大河谷和沿海平原地带,也时不时有人叛乱,做为朝廷在西南的重要出海口,却一直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