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格格党

52格格党>知之深 爱之切 > 二多种渠道开发人才(第1页)

二多种渠道开发人才(第1页)

人才是财富,开发靠门路。多向、深层搞好开发,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我们主要抓了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6个方面。

(一)内用。就是用好现有知识分子。对这些人用以尽才,主要抓了三点:

一是广泛调查,做到胸中有“才”。1980年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知识分子普查,对全县各行各业的技术专业人才,逐人登记造册,并给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发了基本情况登记表,对他们学修专业、业务特长、工作经历、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情况逐项摸底,分类汇总,归卷立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和组织、人事部门都有一本“人才账”。

二是对号入座,做到“才”得其所。建了“人才账”,心中有了数,就根据实际需要,按照知识分子德才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先后给543名科技干部评定了技术职称,31人调整了对口专业,基本做到了人得其所,才适其用。岸下村青年农民黄春生,十几年刻苦钻研,培育出“冀棉二号”优良品种。县委、县政府录用他为国家干部,评定授予其助理农艺师职称,上调县农科站专业从事优种繁育工作,更好地发挥了其业务专长。他又探索出“中棉十号”大面积丰产经验,为我县推广“一麦一棉”探索了新路子。

三是大胆选拔,做到大“才”者大用。对了号,入了座,对有领导组织才能者,提到“前台”当指挥;有大才大能者,就步步高升,让他们抓一线、当一面,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东工毕业的机械厂工程师张松游,一度只是一个厂工会干部,等于无用武之地。我们发现后,先后提拔他担任了厂技术科长、副厂长、经委副主任,连升三级,工作都很胜任。青年作家贾大山,德才兼备,很有点韬略。县委打破非党人士不任正职的常规,任命他担任了文化局局长。他上任后以身行令,以治理乱,很快打开了文化工作新局面。

(二)外招。就是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多方面创造人才流入条件,从县外招揽各方面适用之才。主要抓了三个环节:

一是广为招揽。1983年3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广招人才的《九条》决定,通过报纸、广播传向全国,广泛招揽各种人才。成立了“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和“人才服务处”,组成专门班子进行招揽,上上下下都为招揽工作出智出力。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亲自出马,乡、村两级和部门、企业各立门户,层层招揽。2700多名专、兼职信息员也积极提供人才信息,还通过几十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点搜集人才情报,力求耳目聪灵,渠道通达。一年时间,接收联系信函700多件,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是筛选去留。针对应招人员数量大、地域广、行业不一、项目有别的情况,在热情接待、积极招聘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从正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必要的可用性筛选和可行性调查。对合乎需要的人员和确有前途的项目,果断拍板,大胆招进,千方百计解决调出难、调入难问题。为调入机械工程师刘玉仲,我们三下南皮,十次求贤,终于办成了调动手续。刘玉仲来厂后,和其他同志一起创出了省优质产品x-195柴油机。现在,通过各种途径,已招揽各方面人才257人,包括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种植、养殖等13个行业,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专长,带项目,见效益。

三是妥善安置。对招来人员,始终掌握一条原则:不当神供当才用。根据每人的技术专长对口安排,在人员、设施、物资、款项方面给他们提供方便,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注意在生活待遇上从优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施展才能。北京朝阳大学毕业、今年已68岁的老技术员李兵辰,对淀粉生产很有研究。来县后,我们就安排他到永安村筹建淀粉厂,县、乡领导几次前往看望,妥善安顿他的生活,还帮他介绍了老伴儿。喜庆之日,乡党委书记亲往祝贺。领导的关怀使这位老技术员感慨不已,他起早贪晚抓筹建,主体工程很快竣工,预计投产后每年可生产淀粉18000吨,产值150万元,纯利润20万元。

(三)上请。就是聘请专家、学者当顾问,扩大眼界,开阔视野,研究战略,致力发展。

今年,我们向全国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发了100多封联系信,还亲访面邀,聘请他们组成正定顾问团。欣然应聘的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杜子端,河北工学院名誉院长、老教育家潘承孝,以及电子、力学、工程、化学、文学、哲学、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专家、教授和知名人士53名。请他们传授现代科学,帮助技术攻关,进行政策论证,提供经济信息,活跃经济活动。先后有20多名顾问来县视察指导工作,我们及时组织回访,征询指导意见。于光远同志几次来县、来函,帮助建立了县农村研究所,将在现代科技成果、社会经济理论的推广应用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光明日报》技术服务公司经理王德嘉同志亲自联系帮助我县服装行业与京、沪厂家发展联营,提供了塑料反应浇注新工艺,并邀北京化工学院陈耀庭教授专程来县指导。省科学院院长邹仁鋆同志邀请我县参加1984年省科学院学术年会,提出为我县提供一批化工项目。省美协主席田辛甫、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尧山壁等同志对正定文化事业发展也提供了好建议。

(四)下挖。就是发现、使用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新素质分子,为他们清障拆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抓好基层班子调整。去年,基层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但在政治敏锐、工作创新、文化、年龄等方面仍显得不适应。我们本着全面调整、逐步进行的总原则,不搞阶段突击,不限具体时间,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看准一个调整一个,已从两万多个专业户、重点户中,培养新素质分子17人入党,32人进入村党支部,41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1500多名党员家庭成为专业户、重点户,为基层班子增加了活力。

另一方面,抓好新素质分子致富示范。通过典型,激发广大群众生财致富的活力;通过宣传、座谈、现场观摩活动,使干部群众大开眼界。西关农民王小辈在全县第一个建起大型温室,一年四季瓜菜常鲜,一亩地收入5000多元,高出常规栽培十几倍。南岗乡一个十岁的女青年,学得一手木工手艺,还带了两三个徒弟,月收入不下千元。城杨庄养鸡专业户刘成永,大胆摸索,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孵鸡、育雏、产蛋、销售一条龙,发展成为30多户参加的联合体,1983年获利7万元。今年又承包了连年亏损的县机械化养鸡场,计划几年内发展为省育雏中心,成为自成体系的区域联合系统。通过这些典型,群众信服地看到,行行有出路,业业能致富。针对这批新素质分子水平尚需提高的情况,计划举办新素质分子学习班,组织他们学方针政策、学经济理论、学管理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促他们更进一步,发挥他们在一村、一乡、一县的示范、领路作用,串一线,带一片,搞活全县经济。

(五)近补。就是根据目前工作需要,搞好在职干部职工的文化补习、知识更新、培养提高工作。

现在,商品生产和各项工作内容新、发展快、要求高,干部职工普遍感到不适应,这就有一个亟待提高的任务。我们从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入手,积极搞好职工教育工作。坚持“学习与工作并重、使用与培养挂钩、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调动全社会力量,采取业余教育、在职短训、脱产轮训、选送代培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全县有2106人参加了文化补习,760人参加了电大、函大、刊大学习,已有538人大专单科结业,14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办了农机、农技、教师进修学院,机械、会计、商业、外语短训班,训练各种技术人员6670人,培养了40多名初级外语人才。还输送43人参加了大专院校和省、地有关部门举办的进修班。一批干部职工得到了培养提高,老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得到升华和更新。县医院医务人员先后写出16篇学术论文,分别在全国或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在部、省、地三级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教育战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培养,已有90以上的老师闯过了教材教法关。

(六)远育。就是用发展眼光和战略观点抓好教育,重视智力投资,搞好人才培养。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抓正规教育。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革精神为指导,认真抓了教师队伍整顿、教学条件改善、教育体制改革、教材教法研究工作,致力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育事业开口子,在规划、决策、安排上为教育事业让位子,在会议、行文、工作上为教育事业吹喇叭。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干部群众的拥护,使全县初步掀起了教育热。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全县普查修缮了危房,添置了一批桌、凳和教学设备,拨出专款建起了一中教学大楼及配套设施。集资187万元全部用于乡、村两级中小学教育,东叩、七吉、十里铺、郝家营等村盖起了教学楼,全县学校基本实现了“四有两无”。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还抽出力量转办、筹备了新安农中、北楼农技校,研究了发展商业、司机等职业学校的规划。现在校风日正,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了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解放街小学和一批先进中、小学校。

二抓民间办学。随着广大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转移,在我县兴起了一股民间办学热。在办学校已有32所,涉及无线电、钟表、剪裁缝纫、工程建筑、制镜、木工、美术7个专业。学生来自本县、本地区和北京、内蒙、新疆、吉林、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在校学生1315人,已毕业学生2304人。还有10所学校在筹备开办中。据粗略统计,60的毕业学员开了业。新疆博乐县秘秀园不远千里前来求学,三月期满,学成艺就,回去后就办起无线电技校,登上了讲台。这些学员已成为民间办学、商品生产、社会服务的一支生力军。民间办学这一新事物在我县迅速发展,一是民间热情高,二是管办放得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大开绿灯、热情支持、积极管理、加强指导的方针,在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办学困难、检查办学质量、指导业务开展几方面做了推动和促进工作。从初步实践中看到,民间办学的路子是对头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适应了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适应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需要,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抓官民结合,选送代培。小马村为发展村镇工业,建立一支永久牌的农民技术队伍,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了20名农村青年到西北大学学习。学成回村后,将担任“三氯异氰尿酸”项目生产技术骨干。小马村的创举,为农村培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