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说,杨铭现在的状态,是经过了入门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走上了历练心性、追求大道的路途。
一番修养之下,不仅是养伤,他对自己的状态有了更多把握。
一个人的求道之心,必然是从求生畏死开始的,但是后面的路途,却不能以此为凭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那么我修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欲知自己所求,先明自己本性。
那么,“我”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想不明白不要紧,好在先人们真的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藏。
前人说过:欲觅先天之真性,需从后天而深求。
人一出生为婴儿,无想无念,也没有什么本性,但在后天的成长中,沾染了红尘中的种种杂念,便形成了自己的本性。
我见人幸福便心生欢喜,爱就是我的本性。
我见人受苦便感同身受,慈悲就是我的本性。
我见人遭受报应便觉得痛快,报复就是我的本性。
我见人恶念恶行便心生杀念,杀就是我的本性。
对知识的向往,对束缚的厌恶,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
本性无高下之分,只是常常被蒙蔽和遗忘。
需要克制,本性却需要看清。
杨铭足足想了七天,才找到一点灵光,开始入定。
这一入定,就是一天一夜。
等他从静室中缓缓醒来,并没有感受到修为上的提升,只是发现自己心中思虑比以往更加清明罢了,倒是浑身上下僵硬迟滞,腹中空空如也,饥肠辘辘。
他走出去看了看时间,发现已经过了饭点儿,也不好麻烦人家,只好自己出去就近找了个饭馆解决餐食。
人家开门做买卖的才不在乎你什么时间吃饭,杨铭手头也有钱,这才不至于饿肚子。
为了少些麻烦,他还加了个僻静的单间,趁着伙计去上菜,这才好好的捋了一下思绪。
这次入定思考,看似毫无用处,实则解决的是修行中的一大难题,就是想明白自己修行的目的,也即是“我想要什么”的问题。
有了想法,才会有动力;有了目标,才能做企划案啊。
“我想要的,说来也简单,就是‘无忧’二字。”
杨铭默念了几遍,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所谓无忧,便是了却一切烦恼。
说起来简单,谈何容易?真以为出家了就能斩断三千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