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年官方户口登记人数是5635万人,按照正常的大明朝人口平均增长率,大概至少一亿人口没被登记,全让地主士绅隐匿了。
这就是魏公公的底牌,这是王炸,相对而言“商税”就是渣渣!
其实大明此时的商税有很多种,如官店钱、塌房税、门摊税、落地税、牙税、契税、酒醋税、屠估税、典铺酌分、钞关税、工关税、门税、过坝税、船税和海关税。
这些可不是杂税之类的地方纳捐,这些都是朝廷的正税。官店钱、塌房税,都相当于朝廷提供铺面和货站库房,征收的使用税。
门摊税就是营业税,无论你是有铺面还是摆摊一律纳税,起初是为了回收不值钱的宝钞,相当于增税回笼,后来宝钞成了废纸,但这税还是一直收着,但征收额度看税吏心情。
牙税是针对的牙行、牙人这些中间商征收的“中介税”,这个看跟税吏的交情。
酒醋税则是专门税,都是拿粮食这种战略物资弄得,必须收税,酒税收两次,一次是酿酒的酒曲收一次税,再一次是卖之前收一次税,卖酒的必须报税,两次都缴了才能卖。
明朝的契税可不只是房屋地产买卖,连牲畜买卖都得交契税。
典铺酌分则是针对典当行这样的暴利行业收税,但操作空间太大,也是看谁去收和收谁的。
钞关税是朝廷在江河、运河设卡收税,根据载重量和距离远近收税,主要是户部征收。
工关税又叫竹木抽分,在交通要道设卡,由工部征收,对木材、主子、薪碳等进行课税。
门税就是城门收取的过门税。
过坝税这个是朝廷在交通要道设卡,对往来商人和货物正税,分很多种。
船税就是过闸税,主要是工部在河道征收。
海关税就是萧震征收的海税!
以上这些商税的税率在万历年基本在1。5%左右,太祖皇帝定的还是3。3%呢,总之是越收越少。
天启五年大明七处钞关得税银近55万两,各盐运司岁解太仓银额106万两,天启四年加派55万两,盐课入库161万两;同样的天启五年房产契税29万两,典铺酌分19。5万两,原来海关税万历年间额度是福建2。34万两,广东是2。2万两。
这也是萧震敢于弄出二十万两要官的原因,朝廷批的痛快是因为税额翻了四倍还多。
魏公公要弄商税可不是恢复洪武年间的三十抽一那么简单,而是先统一收税的衙门,因为现在大明收税的有户部、工部、盐运使司,各省、府、州、县都能收。
朝廷一般只是根据往年的数目,定个税额,只要交足了朝廷的税额,剩下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