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糟糕的六部改革方案
“红毛夷的这件事情就先这么处理,具体等他们来到大明后,让朕见一见他们。”
见此事已定,朱由校便没有再说什么,当即让礼部负责处理即可。
红毛夷只是一个文华殿诏对的小插曲,今日朱由校召集他们主要便是商议之前商定已久的六部改革的事宜。
这件事情朱由校从去年剿灭建虏以后就一直在准备,为此他还专门调动了内阁六部人选,就是为改革做好铺垫。
原本想着等三月献俘大典以后把这件事确定下来,只不过朱慈燃的出生以及科尔沁等部的动向等等事情牵扯了他的精力。
现在这些事情都告一段落了,他也有充足的时间跟精力来处理这个事情了。
“好了,朕叫你们过来的缘由想必各位爱卿都知道了。自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权归六部以来,距离现在已经有二百余年。二百年斗转星移,现在大明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
其他不说,就说现在开海贸一条。去年海贸关税收入一百六十万两,今日只会多不会少。如此多的税源,可户部执掌中鲜有专职负责者。另外其他如商税、矿税等等收入与日俱增,但少有专职负责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听着皇帝这般说话,在场众人也深表同感。
在场众人中东林党居多,他们当时在东林书院设坛讲学,其言论多是针砭时弊。其中就对于开海、商税等事提出过看法。当时就有人想要改革六部,只不过这个提议确实有点大了,他们也不敢随便提。
可没想到皇帝却自己提出,这正好符合他们心意。而朱由校的话语还没有结束。只见他环顾众人,随即又缓缓说道:
“朕闻言苟日新,日日新。古语又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现在除开税务而言、西洋诸国西来,卫所废弛、理学不振等等问题比比皆是,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朕自即位以来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西南、辽东战事紧迫,朕只能暂时搁置此事。现在西南、辽东叛逆伏诛,天下安晏,也让朕腾出手来着手此事,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在场内阁、军机处以及六部诸尚书见状,当即就把目光投向内阁首辅叶向高。这件事他们早已商议好了,就见叶向高从袖口掏出一个题本,缓缓出列道:
“陛下所言甚是,自二月起臣根据陛下诏命,与内阁、军机处、六部九卿商议此事。只不过这件事情事关重大,内阁目前只是搜集了六部九卿等衙门增设裁汰的意见,但具体是否执行?怎么执行?还要等陛下定夺。”
他说着就把手中题本举过头顶,台陛上的魏忠贤见状赶紧将题本接过来,递给皇帝。
“陛下,根据内阁与六部商议,发现现在六部需要增设不少部门。比如户部原本有四部一十三司,总管全国赋税。但自前年关税设置以来,又增设了关税司。
但现在内阁跟户部商议,觉得除了增设关税司以外,还要增设商税杂税司,另外再把盐税整合一起,由户部再设一司进行管理。
其他如礼部有仪制、祠祭、主客等四个清吏司,但现在欲推行改革国子监,推行“实学”,于是欲增设一司专管学制以及科举等事,其他诸部都是因事略有增设,还请陛下过目。”
叶向高把他们商议的结果挑选重点说了以后,便不再言语,等待皇帝的请示。
而朱由校则一边听着,一边看着题本,只不过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眉头紧皱。在场众人看到皇帝这番样子,就知道了皇帝对于这个结果貌似不满意。
<divclass="tentadv">“如果六部增设部门,那地方上是否增设?朕貌似只看到了六部部门的增设,但却没有看到哪一个部的部门有裁撤。再说了九卿等部门是否要增设?”
朱由校看着这个题本,心中十分不满。因为这个题本中,只是在六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设了一些新的部司。
如果真这么做,只会让六部更为臃肿,处理事情的效率得不到丝毫的提高。
并且正如朱由校所说的那样,题本中只是对中央六部进行了增设,对于中央九卿以及各布政司衙门的机构却没有任何增益。
如果这么做不仅对行政效率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此种种怎么能不让朱由校生气呢,叶向高等人明显是糊弄他呢。
“陛下息怒,朝廷六部九卿以及地方各布政司机构众多,事务繁杂。如果不实地了解,无论是增设还是裁汰部门都无从说起。
因此臣等是想一步一步来,先增设六部属司,随后再在地方增设相应部门,而后再进一步改革九卿等机构,如此才不会误了大局。”
见皇帝生气,叶向高见状连忙解释起来。这不仅是他的意思,其实也是内阁与六部商议的结果。
毕竟增设六部司属是最容易的,这样所有人不会得罪,更可以增设官员机构,多安排一些人,所有人都会乐意接受的。
只不过他千算万算,就没有算到皇帝的态度。
朱由校现在很不满意,哪怕叶向高说得有些道理。六部改革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是个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的事情。
但这个初步改革的方案,朱由校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虽然要增设六部司属,但以前的就不动吗?如果这样的话,只会让六部更为臃肿,对于朝廷没有任何用处。
想到这里,他便望向在场众人。在场众人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后,也纷纷垂首低头,不敢言语。
“陛下,此等方案只是我等揣摩圣意所提出来的,其中还有诸多不妥之处,还请陛下恕罪。如果陛下有圣意,我等定当遵从。”
听着叶向高出来背锅,朱由校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他们的能力也是看在自己眼里的,其中许多人改革的决心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他决定再次给他们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态度跟机会再次挑明了,让他们去好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