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格格党

52格格党>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562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第2页)

第562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第2页)

“臣愚钝。”张居正不理解为何陛下如此坚持。

“因为它叫《永乐大典》,先生,永乐,祖宗成法。”朱翊钧给出了关键字。

其实目的很简单,请祖宗帮忙背书,至于朱棣同不同意这个问题,等到年终太庙祭祀的时候,朱翊钧再问问就是,朱棣答应没答应,解释权在大明皇帝的手里。不说话就当是默认了。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臣遵旨。”

是遵旨不是赞同,修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张居正觉得把政经类的书籍放入永乐大典内,多少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遵从了,陛下其实有些料敌从宽,现在把这些托庇于祖宗,日后翻烧饼的时候,阻力会更大一些。

“臣有《永乐大典简要本》呈送,简要本就是择最重要的内容编纂成册,共计三十二卷,呈送陛下御览。”张居正对永乐大典进行了简要,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3。9亿字,一个书痴,穷经皓首也不见得能读完。

粗略翻过那不算是读书。

整个永乐大典的刊刻,住坐工匠就有三经厂木匠一千四百余人,参与付梓刊刻总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人。

没有人能够读完永乐大典,张居正也没看完,所以,他选择了择其最重要的方面,进行了简要。

三十二卷就是他从这些浩渺无垠的书籍里,精心挑选出重要的内容进行更大规模的印刷,比如医学的卫生简易方;工学的简单农具制作和应用;天文则是日心说、星图与航海;地志则是大明堪舆和各地的风物志;农学里是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与食用;

最重要的就是格物图说,里面记录着五经博士们对万物无穷之理的解释。

简要本里有超过1600副插画,格物图说一卷就有700副插画。

如果读完了简要本,想要继续寻找更加详细的内容,再到类书中寻找记载不迟,如果仅仅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三十二卷简要本绰绰有余了。

张宏端着第二盘子书走了过来,这上面放着三十二卷书,每一卷都是用棉纸制作,翻开书页还有淡淡的墨香,字迹极为清晰,官刻本的书籍,质量自然没话说。

朱翊钧手里这一套《永乐大典简要本》是有注释的,是张居正亲自批注的,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去请教五经博士。

张居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皇帝的身上,希望皇帝能带领大明继续走下去,让大明从泥潭里抽身,至少不要在陛下手里走向灭亡。

朱翊钧查看了一番,笑着说道:“先生大才也!辛苦先生了。”

永乐大典正本的付梓刊刻,代表着它从宫廷藏书变成了刊行天下的丛书,正本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是订单式的,想要收藏的势要豪右之家,到各地的皇庄奏闻,交纳三成的定金,确定要买,才会开始刊印,就像是之前造船厂为泰西生产五桅过洋船一样,先收定金,提船加钱。

朱翊钧打算先印二十套,给南衙一十五省四大总督府,各收藏一套,算是工具书资料库,供人借阅。

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最终的定价是五万银一套,这个价格是极为昂贵的,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的小说共计十卷,作价二两银子一套。

但是考虑到刊印量的问题,就是定价五万银每套,依旧是无法收回成本,毕竟雕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刊刻永乐大典正本,注定是个赔本的买卖。

朱翊钧是这么认为的,这类的书,在他看来,根本卖不出去几套,真正火爆的应该是《永乐大典简要本》才对,三十二卷的阅读量并不大,当作是初步了解世界的读物,完全足够用了。

《永乐大典正本》在万历十二年开始刊印天下,而简要本在六月底就可以刊刻上架了,三十二卷书作价六两银子,这仍然非常昂贵,但是相比较五万银每套的正本,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

但很快朱翊钧就发现自己错误的预判了永乐大典正本的畅销,这玩意儿三经厂刚刚放出消息可以预定了,以天一阁为首的藏书楼,立刻闻讯而来!

天一阁等藏书楼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永乐大典刊刻的进度,早早就准备好了银子。

到六月底的时候,永乐大典共计收到了一百四十七套订单。

这里面藏书楼购买,属浙江南衙最多,山东河南山西紧随其后,让朱翊钧十分遗憾的是,云南贵州广西三地,连一个都没有,算是从侧面反应了大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光是定金就收了220。5万银,如果顺利印完,交付后,合计总交易额为735万银,毛利大约有200万银左右,内帑国帑五五分账,三经厂光是印永乐大典,今年就收入了100万银。”冯保汇报着三经厂的岁入,这次的刊刻是由内署和外廷合作一起完成的,五五分账今年内帑又多了一个100万岁入。

“不应该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要收藏永乐大典正本的?”朱翊钧总觉得有点奇怪。

为了给各地打造资料库,朱翊钧一省发了一本,连四大海外总督府都有,张居正拦着不让投资驰道、投资开海,朱翊钧就偷偷摸摸的投资文教,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撒钱行为了。

兴文教也是一种对下分配,打破势要豪右士大夫阶级对知识的垄断,就等于打破了他们对权力的垄断。

冯保俯首说道:“各地藏书楼收藏,是为了抄书。”

“陛下,臣记得邸报各府州县的六房都有抄房,他们将邸报抄录后四处售卖,其实这些藏书楼也是如此,比如这个天一阁,他们藏书楼收藏了书籍后,十里八乡的士人,都会到他们家来借书抄书。”

“这不仅仅是个生意,还有人脉,用读书人的话说就是百载春秋蕴积文脉,四海芳华赓续儒心。”

“一套永乐大典的正本,就是一府一州之地的文脉汇聚,自然是有利可图的,所以才有这么多。”

大明官刻的简要本由各地的皇庄售卖,一套三十二卷卖六两银子已经非常昂贵了,那么购买了简要本,想要了解详细,要么到各省的首府省会借阅,要么到各地的藏书楼,别无他途径。

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比如那个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幼时嗜学,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就只能去藏书之家借书抄书,冬天天冷到砚台都结冰了,手指都不能屈伸,也不敢懈怠。

当宋濂成事了,那这个借给他书的人家,真的要让宋濂帮一点忙,而且是不违反大明律,就是打个招呼的事儿,那宋濂肯定得帮忙。

所以,皇帝在投资文教,各地的势要豪右们也不是傻子,立刻选择了跟投,而且下了重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