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格格党

52格格党>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第4页)

第812章 使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第4页)

内地衙门承担了基础、普及教育的成本,却没有换来回报,而沿海达地区享受了人口自由流动的红利,尤其是人才的聚集,却视内地为负担、包袱。

长此以往,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就会让大明反对大明的撕裂,更加严重。

这就是徐成楚反对普及教育和人口自由迁徙流动的原因。

要么把普及教育的成本,让学子承担,要么不允许过度自由的人口流动,把人才留在本地,建设本地,减少展不平衡。

即桑梓得其惠,贫富不致悬绝,方为久安之道。

“徐爱卿,你的意思朕完全明白了,朕也很赞同你的想法,但是,若惧波涛而塞九川,非朕之所愿也。”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十分严肃的说道:“堵不如疏,这是自古以来的经验。”

“你看待问题有些过于片面,只是以静态去看,事实上,看待问题,不能如此静态的去看,将内地和沿海,二元对立,而忽略了万事万物是变化展的本质。”

“更加明确的讲,沿海地区的展,会带动腹地的展,自隆庆二年开海以来,江西景德镇瓷器在短短六年之内,新开瓷窑三百五十余家就是明证。”

“朕不是反对你的意见,相反,你的意见非常非常重要。”

“朕忽略了这一事实,若内地的承担基础教育成本,却未获足够的收益,恰好说明需要完善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向腹地倾斜。”

“国有幸,有铮谏之骨鲠正臣。”

徐成楚的反对,看起来是截流堵川的下策,但其实是建立在申时行大明反对大明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腹地倾尽所有培养的人才,都被沿海地区给抽干了,哪个地方衙门愿意,长此以往那肯定满腹牢骚,甚至推动私塾教育,利用私塾收回教育成本,所以要设计足够的横向财税转移,一如当年的开中法一样,调节各地区展上的不平衡。

“朕已壮年,群臣皆畏惧权威,结舌不敢反驳,你的想法很好。”朱翊钧再次肯定了徐成楚这本奏疏是很有价值的。

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去看病吧,这本奏疏朕会过廷议,商讨一个方案出来。”

徐成楚面色为难,欲言又止,但还是俯说道:“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因为上这本奏疏,先生把臣全楚会馆的腰牌给收走了,臣现在带着妻子暂居旅舍,多有不便,还请陛下能为臣分说一二,先生全以为臣学了贱儒博虚名而不务实,就把臣给驱逐了。”

“啊,你也不别管先生,自从出了高启愚应天府乡试之事后,先生对于这类的事儿,总有些过度紧张了,你去看病,全楚会馆的腰牌朕会帮你讨要的。”朱翊钧示意徐成楚不必担心这些小事。

徐成楚完全没必要担这么大风险上疏,他完全可以继续做自己的监当官,在张居正的庇佑下,继续升转。

等到政令执行一段时间后,危险就会浮现,只不过中间要走很久很久的弯路,要付出很多很多的代价,才能清楚的洞见危害。

这本奏疏,价值很高,节省了许多的政治资源,还节省了很多很多的银子。

但徐成楚看到了,而且他做了,拼上了自己父母变卖祖产、赌上了张居正的师生情谊,也要力谏,这就是骨鲠正臣。

“臣谢陛下隆恩。”徐成楚看陛下承诺,立刻欢天喜地的离开,去解刳院看病了。

徐成楚很高兴,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没有辜负自己进士的身份,将自己洞见的危险,告诉了陛下,让大明变得更好了。

“有点像当年的侯于赵,总是和人逆行。说难听点是憨直,不通人情世故,不够圆滑,但何尝不是赤子之心呢?”朱翊钧看着徐成楚的背影,颇为欣慰,这一本奏疏,省了多少钱!有大功!

皇帝打开了御案的抽屉,拿出了一个空白的全楚会馆的腰牌,让冯保刻上徐成楚的名字,给徐成楚送去,徐爵会去全楚会馆说明,皇帝了腰牌。

张党和帝党的界限十分模糊,因为张居正本身就是天下头号帝党,所以全楚会馆的腰牌,张居正可以,皇帝也可以,甚至不必告知。

但出于礼貌,朱翊钧还是告诉了全楚会馆。

一个小黄门,快的跑进了通和宫御书房,手里捧着捷报大声的喊道:“陛下,朝鲜前线捷报!釜山已经攻克,仅剩蔚山十四堡,尽数收复失地!”

“好!论功行赏!”朱翊钧拿起了捷报,釜山之战,倭寇完全溃败,大明军如入无人之境。

“戚帅这诗很好,但是朕希望他恢复一下他过往的诗才。”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眼前一黑。

戚继光写了一诗,完全没有当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那种韵味了。

明军挥旗一声吼,倭刀吓得抖三抖。战船当柴灶台收,丢盔滚回扶桑口。诗名为《笑斩倭奴歌》。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