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唐子帧商量了一番,决定将这些小孩分班,正经做学问的是一个班,扫盲的班级根据程度再分,这样两边不耽误。
教材也分开,扫盲班的教材他们自制。想着绝大多数人还是种地为生,教材他打算从农事和算账入手,另外再加上新朝的律法,都是极其实用的课程。
但是唐子帧建议,将《千字文》也加入必学课,他认真地说道:“虽然只有短短一千字,但既有天地之理,又有人伦大义,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即便是不科考,多学些做人的道理,也是好的。”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他去找了老村长,说明了自家的意思。
老村长盼一个私塾盼了多少年!他从幼时就羡慕邻居家的长子能读书,会读书,这件事早就成了他的执念。如今虽然他的孙儿已经完成了他的夙愿,但谁能拒绝一个村办小学堂呢!
他在村里一说,几乎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
大家郑重其事地祭祖之后,新教室就轰轰烈烈地盖了起来。
村长做主,各家都捐了些钱,找木匠定做了几套桌椅。
木匠还亲自漆了一大块“白板”送过来当贺礼,被众人郑重其事地嵌在了墙上。
人多力量大,这个村办小学从开始到完工也就短短几日,但名声已经传了出去。
唐子帧为编教材,简直是绞尽脑汁。他不通农事,于是请晏庭卓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来问,自己汇总成了一个小册子。
晏庭卓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怎么了?是写的不对吗?”唐子帧忐忑地问道。
“不是,是写的太深了,大家看不懂。要跟朗朗上口才好。比如,前几日,老吴叔说过,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唐子帧一点就通。大笔一挥,改!怎么顺口溜怎么来!务必男女老少都能听懂。
什么“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什么“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什么“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一下子整出了一本农谚册子。
小孩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学的快的很,很快,村里的人个个都能从嘴里蹦出一句一两句“秋分谷子割不得”、“东风急,备斗笠”之类的谚语。
宝桐村的人去镇上都让人羡慕不已,胸脯都能挺得高高的,别提多自豪了。
这天晏庭卓难得有空闲,去镇上店里吃饭。他是这个镇子上的名人,许多人认得他。
有人大着胆子打招呼,问道:“晏秀才,我不是你们村的,能送孩子去你们村上学不?”
晏庭卓记得他,他就是当初要改名字的姓孟的那户人家,并不是他们村的。
这个问题,他早就跟村长和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商量过了,闻言笑道:“能啊,只要你们愿意送,孩子愿意学。不过我们也只能再收十个,实在是人手不够,管不了那么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