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和面。”
1992年8月23日
离开学还有几天,来报名的家长已经将办公室堵得水泄不通。
现在家家都只一两个孩子,谁都不希望孩子的学校条件太差,更何况经过一年多的验证,靠山屯的软件也厉害,教学水平很高。
送到公社初中的六年级学生,常年霸占年级前二十名,底子打得好,学得扎实不说,连字写得都比别的学校的好看。
有了这一批学生做广告,连临城乡的家长,都过来报名。
“非本村的学生学费每人每学期六十,书费十五,非本公社的学生每人每学期学费一百,书费十五。”
没办法,来报名的太多了,只能用“学费”来控制。
谁能想到这个他们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方法,根本阻止不了这些家长。
东北的农村,富肯定是不如南方的富,穷肯定也不如南方的穷。
无它,地多。
靠山屯属于地少的,人均也有三亩多地,地多的人均能达到四亩。
每家至少七八分的菜园子不计入在内。
地多收入就多。
孩子少,一年一百块的学费,稍微省一省还是能省出来的。
“每班六十人,再多就实在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了。”大丽揪着头发想。
“怎么?有人排队给你送钱你还不开心?”
“开心什么啊?六个年级六个班,每班六十人也就是三百六十个学生,报名的有五百多人。”
“五百多人里有多少是本村的?”
虽然没怎么认真执行计划生育,但生育成本摆在那里,除了个别奇葩家庭,一家最多也就是三个孩子,以两个孩子为主流。
本村的孩子实际是逐年减少的,“四十一个。”
“本公社的呢?”
“两百三十个。”大丽挠了挠头,附近行政村小学基本空了,也就是公社小学有一百多学生。
“问题解决了,先紧着本村和本公社的,别的公社的除了个别推不掉的,一个不收。”
“也只能这样了。”大丽打了个呵欠,拿了张大白纸写公告。
写了几个字把笔交给朱逸群,“我写硬笔书法还行,写毛笔字难看,你来写。”
“你硬笔书法也一般。”朱逸群吐槽了她一句,接过毛笔字按照大丽说的写。
吐槽就吐槽,只要有人帮她干活,她不介意被吐槽,把闺女抱过来,不对劲儿,她闻了闻姑娘的头发,“媛媛,你头发上啥味儿?”
“淘米水味儿,妈说咱姑娘头发稀,不知道在哪儿找来的配方,用发酵的淘米水给她洗头。”
“头发哪儿稀了?”大丽扯着媛媛的小辫子看。
“咱姑娘梳一个马尾,还没人家一半粗呢。”头发稀不稀这件儿,不是父母滤镜能解决的,朱逸群也得承认宝贝闺女头的比别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