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材料“民生多艰,吾不忍闻!”
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
问题2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桥松:终于有个朕有把握的了!
桥松立刻在第一问下头写下他爹的大名。
这句话是当年大秦雪灾,他幼年的亲爹做戏假装自己很仁爱庶民,然后史官添油加醋记下的。
原话其实不是他爹说的,但是史官在起居录里写他爹是这么说的。那就只能回答他爹的名字,总不能写史菅的大名上去。
不,严格来说起居录里也没这么记。
那个起居录后人压根找不到,只是他爹在祖父的传记里提过一嘴而已,说自己小时候发生了什么、史官又是怎么记载的。
毕竟这都是另一个位面的事情了,桥松也是死后才知道他父亲和他祖父居然是重生的,还一直瞒着他。
现代人找不到记载了这段的起居录,都以为是因故丢失了,没多想。还把这段列入了教材,根本没人怀疑过《始皇帝传》里掺了假。
桥松看向第二问。
这话提现了他爹什么思想感情,还能体现什么?政治生物的作秀呗。
桥松想着后世人都看过祖父的传记了,肯定看见了史官记录他爹说这段话的前因后果。
于是照实回答:
「体现了太子从小就精于作秀、擅长收买人心,会利用一切机会塑造自己的仁爱形象。」
桥松:写试卷还能损我爹一把,快乐。
再看下一题问答。
34、始皇帝前后八次巡游的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桥松眉头一皱,立刻在下面纠错:
「始皇帝一共巡游了九次,古代天子讲究九极之数,试卷上怎么能存在这样的低级错误?」
然后才开始回答问题,挨个罗列巡游的目的。其他几次还好说,都很清晰明朗。
第六次巡游九州全境,桥松的回答是:
「这次没有政治目的,始皇帝带太子游玩散心。」
第八次巡游巴蜀,他也回答道:
「这次也是去游玩的,畅玩巴蜀古迹。」
第九次巡游骊山陵则是:
「验收皇陵。」
试卷做完,桥松松了口气。
其实卷子里有一些比较偏门的问题,是在他死后大秦发生的事情。幸好因为始皇帝一朝太有存在感了,把别的皇帝压得黯淡无光,所以关于始皇帝的问题格外的多。
桥松心想,这把稳了,朕肯定能考个高分。
两天后卷子发下来。
历史老师在投影仪上展示了这份答卷,并且指着低级错误讲解起来。
老师黑板敲得嘭嘭响:
“这位同学,我说过多少次了,审题!审题!自己看题干,题干上是不是说了「秦朝」传入我国?你自己看看葡萄和棉花是秦朝传
进来的吗?那是战国时期传进来的!”
桥松:……
桥松下意识反驳:
“不可能,这是祖……这是始皇帝在位的时候传入的!”